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下颌骨骨折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局部表现为疼痛、肿胀、瘀斑、咬合错乱、张口受限,全身表现包括严重骨折可致休克、骨折处污染或治疗不当可引发感染。
疼痛:骨折部位有明显疼痛,且在咀嚼、说话、按压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感觉。例如,当患者尝试咀嚼食物时,骨折处的异常活动会刺激神经,导致疼痛症状明显。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的下颌骨骨折可能会导致面部明显肿胀变形。一般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开始出现肿胀,并逐渐加重,24-48小时达到高峰。
瘀斑:骨折处附近的皮肤可能出现瘀斑,多因局部出血渗透至皮下所致。比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可能在下颌下缘或面部相应部位出现瘀斑。
咬合错乱:这是下颌骨骨折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正常的咬合关系遭到破坏,表现为牙齿的上下对合关系异常,如牙齿早接触、反颌、开颌等。这是由于骨折后下颌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上下牙齿无法正常咬合。例如,单侧下颌骨骨折时,可能出现患侧牙齿不能咬合,而健侧牙齿咬合过紧的情况;双侧下颌骨骨折时,可能出现开颌等情况。
张口受限:患者张口度减小,难以正常开口。这是因为骨折断端的移位刺激周围的肌肉、关节等组织,引起肌肉痉挛或关节功能障碍。轻度的下颌骨骨折可能仅表现为张口轻度受限,而严重的骨折可能导致完全不能张口。例如,下颌骨髁突骨折时,由于髁突移位,影响了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从而导致张口受限。
全身表现
休克:严重的下颌骨骨折,尤其是伴有大量出血的情况,可能导致创伤性休克。例如,下颌骨骨折合并颈部大血管损伤时,会引起大量失血,进而引发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休克的发生与骨折导致的出血、疼痛以及创伤应激等因素有关。
感染:如果骨折处受到污染,或者骨折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可能会发生感染。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加剧等表现。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例如,开放性下颌骨骨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很容易发生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