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胃肠炎由多种病毒引起,轮状病毒主要经粪-口及气溶胶传播,婴幼儿易感染,感染后致小肠上皮细胞损伤,影响吸收分泌功能;诺如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水传播,学龄儿童和成年人易集体感染,感染后致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影响肠道功能引发症状,不同病毒感染特点和对人群影响有差异,了解其原因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
轮状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例如,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进行传播。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感染轮状病毒。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儿是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的肠道屏障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有关。
感染机制:轮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会附着并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影响小肠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小肠上皮细胞能够有效地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并分泌适量的黏液等物质来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轮状病毒感染后,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得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减少,同时肠道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诺如病毒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医院、游轮等引起暴发流行。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贝类、沙拉、水果等,人们食用后容易感染。水源被污染也是诺如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当水源受到含有诺如病毒的粪便污染后,饮用这样的水就会导致感染。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学龄儿童和成年人相对更容易在集体场所中受到感染,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人员接触较为频繁。
感染机制: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它会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障碍,进而引发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后发病急,症状相对较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在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中,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特定病毒通过不同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肠道后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不同病毒的感染特点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有所差异,了解其引起原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生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