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或尿路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致尿血,分镜下血尿(尿常规见红细胞、肉眼不可见)和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损伤重),出现尿血要及时就医检查,如超声、CT等,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结石小可通过增饮水、运动促排石,结石大或梗阻严重则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治疗,治疗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一、尿血产生的机制
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尿血现象。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机械性损伤是引发尿血的主要原因,这种损伤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表现为镜下血尿,重者则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
二、可能的病情程度判断
1.镜下血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这可能提示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损伤相对较轻,但仍需引起重视,因为结石可能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加重损伤。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泌尿系统相对娇嫩,镜下血尿也需要密切关注,防止结石长期存在影响肾脏发育等;对于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镜下血尿也需要排查是否有更严重的并发症风险。
2.肉眼血尿:尿液颜色呈红色,如洗肉水样等。这往往意味着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损伤较严重,结石可能较大或活动度较大,对黏膜的摩擦和损伤程度更深。在不同性别中,肉眼血尿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影响可能不同,但在病情判断上主要依据结石与尿路黏膜损伤的程度来评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少、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人群出现肉眼血尿时,提示结石相关病情可能已较明显,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三、需要采取的措施
1.及时就医检查:出现尿血症状后,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CT等,以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更为安全常用,可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结石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式来明确结石状况。
2.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如果结石较小,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增加饮水量、适度运动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尿血情况是否缓解。但如果结石较大或引起严重的尿路梗阻等情况,则可能需要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治疗方式来去除结石,从根源上解决尿血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身体创伤小的治疗手段;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综合评估其耐受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