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的用药
小儿急性胃肠炎可通过液体疗法药物(如口服补液盐Ⅲ)、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制剂)治疗,婴幼儿和儿童用药需谨慎,非药物干预(调整饮食、腹部保暖等)也很重要,能辅助药物治疗促进康复,低龄儿童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减少药物风险
一、液体疗法药物
1.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的小儿急性胃肠炎患者,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Ⅲ,其配方科学,可有效补充因腹泻丢失的钠、钾、氯等电解质及水分,且渗透压合适,能快速纠正脱水,尤其适合小儿使用,安全性高。
二、肠黏膜保护剂
1.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它能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吸附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不进入血液循环,安全性较好,各年龄段小儿均可使用,但需注意服用方法,一般需用适量温水冲服。
三、微生态调节剂
1.双歧杆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小儿急性胃肠炎常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双歧杆菌制剂能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肠道恢复健康,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使用口服补液盐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调配合适的浓度,确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安全性;使用蒙脱石散时要准确控制用量和冲服方法,避免过量或冲服不当影响效果;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时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幼儿使用药物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儿童:儿童在用药时也需要关注药物的剂量和适用性,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及确定大致用量范围,但具体用量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注意儿童用药后的症状变化,如腹泻是否缓解、脱水情况是否改善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
在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中,非药物干预也不容忽视。首先要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肠道负担。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加重腹泻症状。非药物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药物治疗,促进患儿康复,且对于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减少药物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