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怎么样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有普通和重症病例表现,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夏秋季,有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预防措施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避免接触患者,儿童易感染需家长关注,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更注意防护,保持良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很重要
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通过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等途径感染。
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他人吸入后可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等均可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流行方式:常呈散发或流行,可通过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断。在流行季节,患者出现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和(或)溃疡,伴或不伴发热,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
实验室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原。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
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避免接触患者: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接触患者,应做好防护措施。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需格外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需更加注意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生活方式上,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