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诱因复杂,主要与感染因素(泌尿系统反复感染致膀胱黏膜上皮增殖性改变)、梗阻因素(尿路梗阻使膀胱内压力增高等致黏膜微环境改变)、理化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憋尿等刺激膀胱黏膜)、其他因素(如糖尿病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增加患病可能)相关。
感染因素:泌尿系统的反复感染是腺性膀胱炎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尿路感染,长期存在的炎症刺激会使膀胱黏膜上皮发生增殖性改变,进而诱发腺性膀胱炎。从病理角度来看,细菌及其毒素持续刺激膀胱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和增殖失衡,逐渐向腺性膀胱炎的病理状态发展。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且反复不愈的人群,患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感染因素面临患病风险,尤其是本身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导致感染更易迁延不愈的人群,感染对膀胱黏膜的刺激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腺性膀胱炎。
梗阻因素:尿路梗阻会造成尿液排出不畅,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反流等情况增多。比如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下尿路梗阻,会使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排空不全的状态,膀胱黏膜长期受到尿液中有害物质的刺激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影响,从而促使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梗阻情况,男性中老年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梗阻较为常见,女性也可能因尿道狭窄等原因出现梗阻,梗阻因素使得膀胱黏膜的微环境改变,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理化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或者长期饮用硬度较高的水、长期憋尿等,都可能对膀胱黏膜产生刺激。环磷酰胺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其代谢产物会对膀胱黏膜造成损伤,长期接触这类物质会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几率。而长期憋尿会使膀胱黏膜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状态,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营养供应不足,并且尿液中有害物质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不断刺激膀胱黏膜,进而引发腺性膀胱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理化因素的概率不同,比如长期从事与某些化学物质相关工作的人群,或者有长期不良排尿习惯(如长期憋尿)的人群,患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升高。
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关。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膀胱黏膜的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使得膀胱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其他因素的侵害,从而增加了患腺性膀胱炎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都需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膀胱内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