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怎么回事
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神经系统疾病和医源性因素,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尿频尿急等)和逼尿肌无反射型(排尿困难尿潴留等),诊断靠尿流动力学和神经系统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药物及手术,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病因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例如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可引发神经源性膀胱。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导致,成人则多由后天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等引起。
2.医源性因素: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可能损伤相关神经,从而导致神经源性膀胱。
二、分类及表现
1.逼尿肌反射亢进型:膀胱逼尿肌异常收缩,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不自主排尿等情况,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成人则可能因频繁的尿失禁影响社交活动等。
2.逼尿肌无反射型:膀胱逼尿肌无收缩功能,患者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严重时可能导致上尿路损害,如肾积水等。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尿潴留情况,需警惕可能是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
三、诊断方法
1.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手段,可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准确判断逼尿肌是反射亢进还是无反射等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对脊髓、脑部等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及其部位等,如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查看脊髓是否有损伤、脑部是否有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逼尿肌无反射型等患者,可通过定期间歇导尿来排空膀胱,减少尿潴留及上尿路损害的风险。儿童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无菌等要求,避免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膀胱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等,有助于重建排尿反射。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使用相应药物,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缓解尿道阻力,但需严格遵循病情需要选择药物,且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与年轻患者不同。
3.手术治疗:当非药物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膀胱扩大术等,但手术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后谨慎选择。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