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复位前要让患者取合适体位、控制疼痛;复位时先牵拉前臂、旋转并屈曲肘关节进行肱尺关节复位,再进一步调整实现肱桡关节与上尺桡关节复位;复位后要评估关节稳定性和进行影像学评估;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有病史患者复位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复位前准备
1.患者体位与环境: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且有足够操作空间。对于儿童患者,需有家长在旁安抚以配合复位操作。
2.疼痛控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采用局部麻醉等方式减轻疼痛,以利于手法顺利进行,尤其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或儿童。
二、具体手法复位步骤
1.肱尺关节复位:
牵拉前臂: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上臂下段,另一手握住腕部,沿上臂长轴方向持续牵引前臂,一般牵引时间约1-3分钟,使肘关节周围紧张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松弛,同时矫正部分移位。
旋转前臂并屈曲肘关节:在持续牵引下,逐渐将前臂做轻度旋转动作,同时缓慢屈曲肘关节,当感到有滑动感时,提示肱尺关节已部分复位。
2.肱桡关节与上尺桡关节复位:
进一步调整:在肱尺关节部分复位基础上,继续微调牵引力量和前臂旋转、肘关节屈曲角度,使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也恢复正常对合关系。一般通过轻柔的推拉、旋转等动作来实现,当肘关节恢复正常的屈伸、旋转活动范围,且无明显骨擦感及异常活动时,提示复位基本完成。
三、复位后评估
1.关节稳定性评估:复位后检查肘关节的稳定性,包括屈伸、旋转活动时是否有异常松动或不稳定情况。可通过检查肘关节的侧方应力、轴移试验等判断韧带及关节囊等结构是否恢复正常稳定状态。
2.影像学评估:对于复位后的患者,必要时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肘关节各骨的对合关系是否完全正常,有无合并骨折等情况。若有X线提示复位不良,需考虑再次复位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时要更加轻柔,因为儿童骨骼、软组织相对较脆弱。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家长要配合安抚儿童情绪,确保复位过程顺利进行。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手法复位时要注意力量的把控,防止在复位过程中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复位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肘关节恢复情况,预防长期制动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3.有病史患者:对于既往有肘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患者,手法复位时要充分考虑原发病对关节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复位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操作,复位后要根据原发病情况制定后续的康复治疗方案,以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并控制原发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