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发病急性期及潜伏期均具传染性,低龄儿童更易患病传播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和隐性感染者(易被忽视且儿童易成隐性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传播(儿童聚集场所及家庭中风险高)、飞沫传播(相对封闭空间及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环境中儿童易受影响)、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饮用被污染水源或啃咬被污染物品等可感染)
一、人群作为传染源途径
1.患者:手足口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发病急性期,患者的咽部唾液、粪便等中可含有大量的肠道病毒,例如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也具有传染性,他们可向外界排出病毒,从而造成传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手足口病的患者并传播病毒,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均可能患病并成为传染源,其中低龄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严重且更易向外排毒。
2.隐性感染者:部分感染者感染肠道病毒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能够排出病毒,成为隐性传染源。由于其没有发病表现,容易被忽视,这也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尤其是儿童群体,因为他们与外界接触频繁且自身免疫屏障相对较弱,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隐性传染源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相关
1.密切接触传播:这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健康儿童与手足口病患者直接接触,如拥抱、亲吻、共用餐具、毛巾、水杯等,都可能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而感染肠道病毒。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这种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因为儿童之间的接触较为频繁。低龄儿童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在与患病儿童接触时更容易被感染,而且在家庭环境中,如果家中有手足口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也容易通过密切接触被传染。
2.飞沫传播: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肠道病毒的飞沫,周围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如教室、病房等,飞沫传播的风险会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容易通过飞沫感染手足口病,年龄较小的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飞沫传播的抵御能力更弱,因此更易受到影响。
3.消化道传播:肠道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经消化道感染。例如,食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都可能引发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家庭,食物和水的污染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如果摄入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就有可能患上手足口病。特别是一些路边摊的食品卫生难以保证,儿童食用后感染风险增加,低龄儿童如果有啃咬玩具、手指等习惯,也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摄入病毒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