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是胃黏膜异常脱垂入十二指肠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胃窦部炎症等因素致胃黏膜皱襞肥大松弛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无规律、进食诱发、卧位影响等)、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诊断靠胃镜(直接观察脱垂)和X线钡餐(见十二指肠球部充盈缺损),治疗分一般(注意饮食等)、药物(对症,儿童用药特殊)、手术(症状严重等时考虑,不同年龄手术有差异)。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与胃壁连接较为紧密,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胃窦部炎症、胃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等,胃黏膜皱襞肥大且松弛,容易随着胃蠕动通过幽门脱入十二指肠。
临床表现
腹痛:是常见症状,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诱发,有时可在右侧卧位时加重,左侧卧位时减轻。年龄因素可能影响腹痛的表现,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而中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疼痛感知和耐受度不同,腹痛表现有所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腹痛。有胃部基础疾病史的患者,其腹痛可能更频繁或程度更重。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儿童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时需警惕脱水等情况,要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中老年患者若频繁呕吐,需注意营养状况的维持。
上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出血情况与胃黏膜脱垂导致局部黏膜损伤程度有关,年龄较大、有基础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出血后可能更难自行止血,需特别关注。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脱垂的胃黏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球部,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胃镜型号,确保检查顺利且减少不适。
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球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损,呈菜花样、蕈状或伞状等改变,对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相对胃镜检查准确性稍低。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中老年患者则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病情稳定。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但需注意儿童患者用药的特殊性,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频繁出血、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中老年患者手术则要考虑基础疾病等对手术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