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神经-免疫-肠黏膜网络功能异常相关。肠道动力异常会致相关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内脏高敏感性使患者感知阈值降低,受性别、精神压力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有别,生活方式可影响;神经-免疫-肠黏膜网络功能异常会干扰肠道正常功能,有胃肠道感染病史者发病几率增加。
一、肠道动力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动力往往存在异常。研究发现,部分IBS患者结肠传输时间改变,如慢传输型IBS患者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而腹泻型IBS患者可能存在结肠传输加快的情况。这种肠道动力的异常会影响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进而引发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IBS相关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动力特点有所差异,儿童肠道神经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肠道动力的波动;而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导致肠道动力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内脏高敏感性
IBS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性,即肠道对正常或非病理性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例如,肠道扩张时,患者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疼痛或不适。这种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异常。性别方面,有研究显示女性IBS患者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症状。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进一步加重内脏高敏感性,从而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三、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在IB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健康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而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往往与健康人不同。例如,某些有益菌的数量可能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等可能增多。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免疫调节以及肠道代谢等,进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IBS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肠道菌群的构成不同,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发育阶段,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肠道菌群失调导致IBS的易感性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滥用抗生素等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IBS发病风险。
四、神经-免疫-肠黏膜网络功能异常
神经-免疫-肠黏膜网络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在IBS患者中,这个网络的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例如,免疫系统的激活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相关因子的释放,影响肠道神经的功能和肠道黏膜的状态。神经信号的传导也可能因为这个网络的异常而出现紊乱,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分泌等功能。病史方面,有胃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可能因为感染导致肠道神经-免疫-肠黏膜网络功能受损,从而增加IBS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