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症状
子宫腺肌症有多种症状,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约2/3患者出现,可致贫血,30-50岁经产妇多见,经期可延长至7-10天甚至更久)和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周期缩短,少数延长,与子宫内环境改变、卵巢功能衰退等有关);痛经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月经前一周开始,来潮达高峰,持续经期,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等,与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致子宫肌层扩张收缩有关;其他症状有不孕(约30%左右患者合并,与受精卵着床受影响等有关)、性交疼痛(部分患者性交时痛,月经前期明显,与异位内膜累及盆腔部位有关)、压迫症状(子宫明显增大时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致便秘,多见于病程长、子宫增大显著的患者)
月经量增多: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研究表明,约2/3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可导致患者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与子宫肌层肥厚、子宫收缩不良等因素有关,随着月经周期的进行,月经量逐渐增多,经期可延长至7-10天甚至更久。
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比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缩短至20天左右;也有少数患者月经周期延长,但相对较少见。这与子宫内环境改变,影响了子宫内膜的正常周期性变化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可能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调节失衡相关。
痛经:
痛经进行性加重:多为继发性痛经,且逐年加重。疼痛通常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开始出现,月经来潮时达到高峰,持续整个经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肌层扩张、痉挛性收缩有关。育龄女性尤其是有生育史的女性更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随着年龄增长,痛经程度可能有逐渐加剧的趋势。
其他症状:
不孕:约有30%左右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会合并不孕。这可能与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受精卵的着床,或者同时合并输卵管病变等因素有关。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且备孕时间较长的人群,若出现不孕情况,需考虑子宫腺肌症的可能。
性交疼痛:部分患者在性交时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期较为明显。这与异位的子宫内膜累及子宫直肠陷凹等盆腔部位有关,当性交时受到刺激,病变部位会引起疼痛不适。性生活活跃期的女性若出现性交疼痛且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后,要考虑子宫腺肌症的可能。
压迫症状:子宫腺肌症导致子宫增大较明显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膀胱时,可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时,可出现便秘等表现。这种情况在子宫明显增大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多见于病程较长、子宫增大较显著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女性更易出现压迫相关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