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疮是什么病
旋耳疮是耳部皮肤病,相当于外耳湿疹,病因复杂,有过敏、刺激等因素。临床表现为耳部瘙痒、灼热等,急性期和慢性期症状不同。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过敏原检测。治疗要避免刺激、局部和全身用药。预防需避过敏原、注意耳部卫生、调整生活方式。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耳部瘙痒、灼热感,急性期可见耳部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液、结痂;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脱屑等,病情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搔抓等行为导致症状加重,女性可能因使用耳部化妆品等原因增加发病风险,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耳部卫生不佳等生活方式的人群也更易罹患该病。有过敏病史或耳部曾受外伤、感染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发病时耳部症状会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体征特点:检查可见耳郭前后及耳周皮肤有上述相应改变,急性期以红斑、水疱、渗液等为主,慢性期以皮肤肥厚、粗糙等为主。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饮食史、用药史等,了解是否有接触可疑致敏物质、食用过敏食物等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耳部及耳周皮肤的表现,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范围等。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查找可能的过敏原,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及预防。例如斑贴试验是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患者皮肤表面,观察一定时间后皮肤的反应,从而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
治疗原则
避免刺激因素:首先要让患者避免接触已知或可疑的过敏原及刺激因素,如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耳部化妆品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其搔抓耳部,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有渗液时,可先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以减少渗液;无渗液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皮肤肥厚者可外用尿素软膏等软化角质后再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
全身治疗: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要注意儿童的用药选择及剂量调整,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及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自身的过敏原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对某些食物过敏者,要避免食用相关食物。
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耳部清洁产品。儿童要养成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家长帮助清洁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旋耳疮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