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胆疮即带状疱疹,其常见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性质多样、持续时间长,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发病机制复杂,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对预防后遗神经痛很重要,包括急性期及时抗病毒、对高危人群辅助神经保护及适当疼痛控制以降低发生概率。
一、疼痛特点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灼痛、刀割样痛、电击样痛、撕裂样痛等,疼痛程度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约有10%-25%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且年龄越大,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越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持续时间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有的患者疼痛会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心痛苦。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更高。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疼痛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时在疼痛管理上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充分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
年轻人:虽然年轻人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也会对生活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年轻人可能因为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情绪焦虑抑郁等,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效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疼痛干预措施,帮助年轻人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因为疼痛会导致应激状态,使血糖升高。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一些疼痛治疗方法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某些止痛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等,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改变。在外周,病毒感染损伤神经纤维,引起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的改变,导致痛觉过敏;在中枢,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脊髓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调制功能失调等。例如,研究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某些受体的表达发生了改变,如P物质受体等,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异常,从而产生持续的疼痛。
四、预防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对于预防后遗神经痛非常重要。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病毒对神经的损伤,从而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此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等,在急性期除了抗病毒治疗外,可能还需要采取一些辅助的神经保护等治疗措施,以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同时,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明显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疼痛控制,避免疼痛慢性化发展为后遗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