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引起因素包括病原体入侵(细菌是常见致病菌,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感染风险不同)、尿路梗阻(致尿液排出不畅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易因免疫力问题感染)、尿道黏膜损伤(医疗器械操作等可致黏膜损伤让细菌易侵入)、性生活因素(易使女性尿道周围细菌挤入或致黏膜微小损伤引发感染,也影响男性相关情况)
一、尿道感染的定义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等。
二、引起尿道感染的因素
1.病原体入侵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90%。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尿道,例如女性尿道口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便中的大肠埃希菌容易污染尿道,从而引发感染;男性若存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容易导致细菌在尿道局部定植引发感染。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由于尿道黏膜娇嫩,且尿道口容易被粪便污染,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之一;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易发生尿道感染。
其他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性活跃的中青年人群由于性接触等因素,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导致尿道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2.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会使细菌更容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因为尿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长时间的尿液潴留会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例如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进而引发尿道感染。
3.机体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并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也容易遭受尿道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所以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4.尿道黏膜损伤
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医疗器械操作可损伤尿道黏膜,使细菌更容易侵入。例如进行导尿操作时,如果操作不规范,可能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黏膜屏障,细菌就会趁机进入尿道引发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必要的医疗器械操作时,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尿道黏膜损伤及后续感染的风险。
5.性生活因素
女性在性生活中,容易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引发感染。性生活还可能导致尿道黏膜的微小损伤,为细菌入侵提供途径。对于育龄期女性,性生活是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而男性在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卫生,也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女性尿道,增加女性尿道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