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是怎么回事
隐睾症是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早产儿、足月儿及1岁后有不同发生率,男婴单侧、右侧多见,与激素、遗传、体位等因素有关,危害有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问题,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CT及MRI,治疗有激素和手术,儿童时期要关注年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等注意事项
一、隐睾症的定义
隐睾症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的一种常见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
二、隐睾症的发病情况
发生概率:在早产儿中隐睾的发生率约为30%,足月儿中约为3%,而出生1年后隐睾的发生率约为0.8%。男婴中单侧隐睾较双侧隐睾多见,右侧隐睾较左侧更常见。
影响因素:可能与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水平异常有关,如促性腺激素缺乏等;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有家族史的儿童发生隐睾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胎儿在子宫内的体位异常等也可能影响睾丸的正常下降。
三、隐睾症的危害
生育功能影响:单侧或双侧隐睾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因为阴囊内的温度低于腹腔内温度,是睾丸正常生精的适宜温度,而未降入阴囊的睾丸长期处于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中,会导致生精细胞受损,从而影响精子的产生,增加不育的风险。
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且位置越高,恶变的可能性越大。如腹腔内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明显高于腹股沟管内隐睾。
心理影响:由于外生殖器外观的异常,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隐睾症的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来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对于阴囊内未触及睾丸的患儿,需要进一步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确定隐睾的位置,如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还能了解睾丸的大小等情况。
CT及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未能明确位置的隐睾,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精确地定位隐睾的位置。
五、隐睾症的治疗
激素治疗:对于出生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促进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是治疗隐睾症的主要方法。一般建议在1岁左右进行手术,最晚不超过2岁。手术方式包括睾丸下降固定术等,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精环境和降低恶变风险。
六、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新生儿时期部分隐睾可能会自行下降,所以对于新生儿隐睾可先观察至6个月大。如果6个月后睾丸仍未下降,则需要积极干预。
生活方式:患儿在治疗前后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喂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病史因素:有家族隐睾症病史的儿童,出生后应密切关注睾丸的下降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这类儿童发生隐睾症的风险更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睾丸的发育和功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