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出现血尿的原因
尿路感染可通过感染因素致炎症损伤、直接致尿路黏膜局部血管破裂、免疫反应参与及合并其他泌尿系统异常等多种途径引发血尿,儿童因尿路黏膜娇嫩、女性因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等更易出现,合并尿路结石、畸形等异常会加重血尿表现。
一、感染因素导致炎症损伤引发血尿
尿路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尿路后,会刺激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导致黏膜破损,红细胞就会从破损的血管中渗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血尿。研究表明,在急性尿路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因炎症损伤出现血尿,这是因为炎症过程中会激活一系列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进一步加重黏膜的损伤和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得红细胞更容易漏出到尿液中。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尿路感染时由于尿路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因感染出现黏膜损伤而血尿;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也更易因感染导致血尿;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尿路结石等,尿路感染时更易加重黏膜损伤引发血尿。
二、尿路黏膜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病原体感染还可能直接导致尿路黏膜局部的血管破裂。比如感染严重时,局部的小血管受到炎症的侵蚀,发生破裂,血液进入尿液中就表现为血尿。在一些重症尿路感染病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局部血管破裂的迹象。对于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血管相对脆弱,感染时更易破裂出血;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尿路感染时血尿发生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此时尿路黏膜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敏感性;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尿路感染时血管压力等因素可能影响,增加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血尿的可能性。
三、免疫反应参与导致血尿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应对尿路感染时会被激活,免疫反应过程中可能会间接导致血尿。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参与炎症反应,可能会造成尿路黏膜的继发性损伤,进而引起血尿。例如免疫复合物在尿路黏膜沉积,会加重炎症损伤,使得红细胞渗出增加。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免疫反应的具体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会因免疫反应参与而可能出现血尿情况;年龄较大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免疫反应的调控可能不如年轻人,在尿路感染时更易因免疫反应导致较明显的血尿;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尿路感染时免疫反应可能更复杂,更易引发血尿。
四、合并其他泌尿系统异常加重血尿表现
如果尿路感染合并有尿路结石、尿路畸形等其他泌尿系统异常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血尿。比如尿路结石会摩擦尿路黏膜,在尿路感染的基础上,更易导致黏膜损伤出血加重;尿路畸形使得尿液引流不畅,感染不易控制,同时也会增加黏膜损伤出血的概率。对于有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血尿往往更严重;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尿路感染时血尿出现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都需要重点关注;女性如果合并有尿道憩室等尿路畸形,尿路感染时也易出现明显血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