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的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有不同表现,卵巢型可见单侧或双侧卵巢囊性肿块(类似“巧克力囊肿”,边界不清且常与周围组织粘连,育龄女性高发,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影响发病风险);盆腔腹膜型可发现盆腔腹膜上结节状或小囊状异位病灶,部分有局部增厚粗糙表现,女性均可患病,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影响发病;子宫肌层型(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但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小暗区等,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多次宫腔操作史等影响发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的常见表现
(一)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典型特征
囊肿形成:B超下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囊性肿块,囊肿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多在1-10cm左右。囊肿内为糊状密集细小光点,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周期性出血,血液积聚在囊内形成类似“巧克力囊肿”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与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血液不能外流,在局部反复积聚有关。从年龄角度看,育龄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所以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月经不规律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进而影响B超表现的出现概率。
囊肿边界:囊肿边界多不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常见,这是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与卵巢周围组织粘连。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更容易出现这种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
(二)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局部病灶表现
B超下可发现盆腔腹膜上有结节状或小囊状的异位病灶。这些病灶大小不等,一般较小,直径多在数毫米至1cm左右。其形成是异位内膜种植在盆腔腹膜上,反复出血后形成的局部病变。从性别角度看,女性都可能患病,但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B超对局部病灶的显示。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盆腔腹膜局部增厚、粗糙等表现,这是因为异位内膜的反复刺激导致腹膜组织的病理改变。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在进行B超检查时需要更加仔细排查这类腹膜型的表现,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三)子宫肌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子宫肌层回声改变
B超显示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但前后壁厚度不一,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暗区,这是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肌层内周期性出血导致的。从年龄角度,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这部分女性由于多次妊娠、分娩等,子宫肌层受到一定损伤,更容易发生子宫腺肌病相关的B超表现。生活方式上,多次宫腔操作史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进而影响子宫肌层的B超回声改变情况。
子宫肌层内可能可见小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与正常子宫肌层分界不清。这是因为异位内膜在肌层内弥漫性生长,破坏了正常肌层的结构。对于有生育史且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的女性,需要重点关注子宫肌层的B超表现,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