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怎么办
手癣由皮肤癣菌引起,传播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长期浸水等增加发病风险,临床表现有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分外用和系统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手癣的临床表现
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手指侧缘、手掌部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燥吸收后会出现脱屑,伴有瘙痒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若与患病家人密切接触也可能出现此类表现,因儿童皮肤屏障相对较弱,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些。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手掌根部、手指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裂,冬季时皲裂可加重,疼痛明显。中老年人群由于皮肤老化,角质层增厚,相对更易出现角化过度型手癣。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缝,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多汗人群,如青春期汗腺分泌旺盛者,若不注意手部清洁干燥,较易出现此型手癣。
手癣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手部皮肤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水疱、脱屑、角化过度、浸渍糜烂等典型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手癣。
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若发现则可确诊。这是常用且快速的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可进行该检查,儿童进行镜检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可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手癣的治疗原则
外用药物治疗: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水疱鳞屑型可选用硝酸咪康唑乳膏等唑类抗真菌药膏;角化过度型可选用复方苯甲酸软膏等角质剥脱剂联合抗真菌药物;浸渍糜烂型先要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待干燥后再用抗真菌药膏。药物选择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可选用相对温和的抗真菌药膏。
系统药物治疗: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皮疹广泛的患者,可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系统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关注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代谢差异等情况。
手癣的预防措施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手后及时擦干,特别是指缝等部位,避免长期浸水,如从事浸水工作的人群,应尽量缩短浸水时间,工作后及时擦干手部并涂抹护手霜。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儿童玩耍后易出汗弄脏手,要教导其勤洗手;老年人皮肤干燥,洗手后更要注意保湿。
避免接触传染源: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指甲刀等物品,尽量避免接触患有癣病的动物等。家庭中有成员患手癣时,要注意个人物品单独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增强手部皮肤屏障功能:适当使用护手霜等保持手部皮肤滋润,避免过度搔抓手部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对于易出汗人群,可使用止汗剂等减少手部多汗情况,降低手癣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