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隐睾是什么意思
双侧隐睾是男婴出生后双侧睾丸未降入阴囊的先天性疾病,与激素、解剖因素有关,影响生育且增加恶变风险,通过体格检查、超声诊断,1岁内可激素治疗,1岁后多手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期要密切观察,儿童及青春期需关注生殖健康与心理状态。
一、病因机制
1.激素因素:胎儿时期,睾丸的下降依赖于母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以及胎儿自身分泌的雄激素等激素的调控。如果母体促性腺激素缺乏或胎儿自身雄激素分泌不足,就可能影响睾丸的正常下降过程。例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素等分泌异常,会导致睾丸下降所需的激素水平不足,从而引发双侧隐睾。
2.解剖因素:如精索过短、睾丸引带发育异常等解剖结构上的异常会阻碍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比如精索过短会限制睾丸下降的距离,使其无法到达正常的阴囊位置。
二、对健康的影响
1.生育功能影响:睾丸正常的生精功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阴囊内的温度比腹腔内低,而隐睾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部位,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导致双侧隐睾患儿成年后生育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一般来说,单侧隐睾患者约有30%-60%存在生育问题,双侧隐睾患者生育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
2.恶变风险:隐睾组织发生恶变的几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得多。双侧隐睾患者发生睾丸恶性肿瘤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且由于是双侧发病,风险叠加,需要密切关注。例如,有研究表明,双侧隐睾患者发生睾丸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几十倍。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出生后首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会尝试用手触摸阴囊内是否能摸到睾丸。如果阴囊内未触及睾丸,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睾丸可能存在的位置,如腹股沟管内等。
2.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定位隐睾的位置,判断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四、治疗时机及方式
1.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1岁以内开始考虑治疗,因为在婴儿早期,睾丸还有自行下降的可能。如果1岁后睾丸仍未下降,就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2.治疗方式
激素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以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激素刺激促使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如果激素治疗无效或患儿年龄较大(通常超过1岁),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睾丸下降固定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环境,降低后续的并发症风险。
五、特殊人群考虑
1.新生儿及婴儿期:此阶段要密切观察阴囊内睾丸的情况,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双侧隐睾迹象,及时就医评估。因为婴儿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早期干预对生育功能和降低恶变风险至关重要。
2.儿童期及青春期:随着年龄增长,双侧隐睾对生育功能的影响会逐渐显现,此阶段需要关注患儿的生殖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精液分析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隐睾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产生自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