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什么病
隐睾是睾丸未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降至阴囊内的疾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生率高,受遗传、内分泌、解剖等因素影响。对健康有生育、恶变、心理等方面影响,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分泌和手术,特殊人群在各期有不同注意事项,新生儿及婴儿期要早察早诊,儿童期关注心理和术前后护理,成年后定期检查防问题。
一、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发生年龄与性别:在新生儿中,尤其是早产儿,隐睾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婴的发生率约为3%-5%,而在未成熟儿中可高达30%左右。
可能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在隐睾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睾丸下降的相关过程;内分泌因素也很关键,如促性腺激素缺乏等内分泌异常情况,会干扰睾丸下降所需的激素调节;此外,胎儿在宫内的位置异常等解剖因素也可能导致睾丸下降受阻。
二、对健康的影响
生育方面:单侧隐睾患者约6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患者几乎都会导致不育,因为睾丸需要在阴囊内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才能正常生精,而腹腔内温度相对较高,影响精子的生成。
恶变风险: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且位置越高,恶变的可能性越大,如腹腔内隐睾恶变风险明显高于腹股沟管内隐睾。
心理影响:对于患儿及家长来说,隐睾可能会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患儿可能会因外观异常等产生心理负担。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大多数隐睾可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医生会检查阴囊内是否有睾丸,若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再进一步检查腹股沟管等部位是否有隐睾存在。
影像学检查:对于体格检查未发现的隐睾,可采用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的隐睾情况;对于复杂情况,还可能会用到CT、MRI等检查,但相对较少用。
四、治疗方式
内分泌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尝试内分泌治疗,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药物,刺激睾丸下降,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
手术治疗:对于1岁以后仍未下降的隐睾,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隐睾固定在阴囊内,以改善其生精环境、降低恶变风险等。手术时机很重要,一般建议在1-2岁时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保护睾丸功能。对于年龄较大的隐睾患者,即使手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其生育能力恢复的可能性也会降低,但仍可降低恶变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婴儿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阴囊内睾丸情况,对于早产儿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关注。若发现阴囊内无睾丸,应及时就医,尽早明确诊断并评估治疗方案。
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疏导。同时,手术前后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如术后要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剧烈活动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睾丸恢复。
成年后:既往有隐睾病史的成年男性,要定期进行生殖系统检查,包括精液分析等,以及时发现生育问题和睾丸恶变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