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和奶泡的区别是什么
鹅口疮与奶泡在外观表现、病因、对宝宝健康的影响、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处理方式及注意事项上有明显区别,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有不易擦掉且可能出血的不规则斑膜,影响健康需抗真菌治疗及加强护理;奶泡是残留奶液形成易擦掉的局限痕迹,对健康影响小,吃奶后轻擦口腔即可。
一、外观表现
鹅口疮: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斑膜,这些斑膜不容易被擦掉,强行擦拭可能会引起出血。斑膜可出现在舌、颊、软腭等部位,形状不规则,有时像凝固的奶块,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鹅口疮的斑膜是由真菌菌丝等组成的。
奶泡:一般是宝宝口腔中残留的奶液形成的小泡或白色痕迹,比较容易擦拭掉,擦拭后黏膜不会有出血等损伤表现,且奶泡的分布相对较局限,多集中在口腔前部靠近嘴唇的位置,形状相对较规则,多为小的、散在的奶渍附着。
二、病因
鹅口疮: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宝宝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病,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口腔不清洁等情况都可能诱发鹅口疮。新生儿多因产道感染或哺乳时乳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
奶泡:单纯是因为宝宝吃奶后,口腔内残留了部分奶液导致,常见于宝宝吃奶后没有及时清理口腔,奶液在口腔内停留形成。
三、对宝宝健康的影响
鹅口疮:如果不及时处理,鹅口疮可能会蔓延,影响宝宝吃奶,导致宝宝吃奶时疼痛,进而出现拒食、哭闹等情况,长期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而且严重时白色念珠菌可能会侵入消化道、呼吸道等,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例如,有的宝宝可能会出现食管念珠菌感染,导致吞咽困难等。
奶泡:一般对宝宝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只是如果奶液残留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口腔细菌滋生的风险,但相对鹅口疮来说,对宝宝健康的危害较小,只要及时清理口腔,就不会有严重后果。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鹅口疮: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宝宝较为常见。早产儿、低体重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宝宝以及有口腔黏膜损伤的宝宝更容易患鹅口疮。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宝宝,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引发鹅口疮。
奶泡:各个年龄段吃奶的宝宝都可能出现,尤其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因为他们的口腔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吃奶后容易有奶液残留。比如,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吃奶后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口腔,就容易出现奶泡。
五、处理方式及注意事项
鹅口疮: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真菌治疗,比如使用制霉菌素等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哺乳期的妈妈,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奶瓶等乳具要定期消毒。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护理,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更弱,一旦发生鹅口疮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奶泡:一般只需要在宝宝吃奶后,用干净的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口腔即可,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小婴儿,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比如,在给新生儿清理奶泡时,要特别小心,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防止引起宝宝口腔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