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病因
骨髓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及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局部因素(骨折或骨损伤、植入物相关因素)、全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
病原体感染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急性骨髓炎的50%-70%,溶血性链球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骨骼,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血源性感染),这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形成血管襻,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另外,开放性骨折后伤口污染、附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等也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例如,开放性骨折后,如果伤口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清创处理,外界的细菌就容易侵入骨折部位的骨骼,引发骨髓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常见致病菌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血源性骨髓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成人血源性骨髓炎可能还与其他细菌如肠球菌等有关。
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真菌性骨髓炎相对较少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此外,一些特殊病原体如分枝杆菌等也可能引起骨髓炎。例如,在一些患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可能会感染分枝杆菌而引发骨髓炎。
局部因素
骨折或骨损伤:骨折后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局部的血运受到影响,为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骨折部位处理不当,如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等,会进一步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骨折端暴露于外界环境,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同时骨折导致的局部血运障碍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机体对细菌的清除,从而容易引发骨髓炎。
植入物相关因素:当体内植入人工关节、钢板、钢钉等医疗器械时,由于植入物作为异物存在,会改变局部的微环境,细菌容易在植入物表面定植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抗生素等治疗措施的抵抗能力较强,使得骨髓炎的治疗更加困难。例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由于人工关节表面形成生物膜,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往往难以彻底清除细菌,容易导致骨髓炎反复发作。
全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人群,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骨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白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蔓延至骨骼引发骨髓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也相对低下,也更容易发生骨髓炎。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等问题,同样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影响骨骼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在老年人中,如果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也会增加发生骨髓炎的风险,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和机体的整体免疫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