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怎样治疗
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液体疗法(口服补液、静脉补液)、药物治疗(抗感染、肠黏膜保护、微生态调节),特殊人群(婴幼儿、有基础疾病患儿)需注意相关事项,还需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品管理、增强体质来预防。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应根据其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饮食。如呕吐不严重的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可暂时减少奶量,改为稀释奶或米汤等易消化食物。年长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同时保证营养供应。
2.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二、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对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严重的患儿,首选口服补液盐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应少量多次给予,根据患儿脱水情况调整补液量。例如,每丢失100ml体重的水分,需要补充50-100ml的口服补液盐溶液。
2.静脉补液:对于中、重度脱水或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的患儿,需及时进行静脉补液。静脉补液要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制定补液方案,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合理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三、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相关敏感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和年龄特点。
2.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适用于各年龄患儿。
3.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微生态环境,有助于改善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尤其适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小儿急性胃肠炎,不同年龄患儿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储存和使用方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及腹泻次数、尿量等情况。在喂养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精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补液和用药,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在补液和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营养不良患儿要注意保证营养的合理补充以促进身体恢复。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食物要新鲜、清洁,妥善保存,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2.加强食品管理:对于家庭烹饪的食物,要做到生熟分开,烹饪过程要注意卫生。外出就餐时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3.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