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吧
慢性骨髓炎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而来,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病因有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等,局部有长期不愈合窦道等表现,全身在急性发作时有感染症状,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并辅以抗生素,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骨髓炎的定义与病因
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因包括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残留死骨、异物等导致感染持续存在,另外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易引发慢性骨髓炎。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可能与各自的身体状况及外伤等接触情况有关,比如儿童可能因外伤后感染处理不当易患,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免疫力相对低下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二、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患处长期不愈合的窦道,可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窦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
局部可能有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因疼痛而哭闹、活动受限等。
2.全身表现
病情稳定时全身症状不明显,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老年人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在感染发作时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或更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
三、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增生,死骨形成等,能初步判断骨质的病变情况。
CT检查:对于发现细小的死骨、明确骨质破坏的范围等比X线更清晰,尤其对一些复杂部位的病变显示更具优势。
MRI检查:在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中价值较高,能更早发现骨髓内的炎症改变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发作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指标异常。
四、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
病灶清除术:通过手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异物等,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等情况不同,儿童需要特别关注手术对其生长发育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老年人则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骨缺损的处理:对于较大的骨缺损,可能需要后续进行植骨等修复手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等。
2.辅助治疗
抗生素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比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某些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手术要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板等的影响,术后要密切关注肢体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复查评估。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计算合适的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要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抗感染治疗的影响。控制基础疾病平稳是治疗的重要前提,手术前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