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皮肤病如何治疗
皮肤病真菌感染的治疗与注意事项包含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选合适衣物。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外用如咪唑类、丙烯胺类等,口服药用于严重或深部感染,但有不良反应需遵医嘱。特殊人群中,儿童选刺激小剂型,口服药需谨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避免或谨慎用药;老年人因基础病和肝肾功能减退,用药要调整剂量并监测;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治疗要综合评估,或延长疗程、联合用药并提高免疫力。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皮肤病患者应每天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感染部位,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腹股沟、腋窝等。清洗后需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防止水分残留。
2.避免搔抓: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使真菌更容易侵入深层组织,加重感染,还可能引起继发细菌感染。患者要尽量克制搔抓冲动,可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如听音乐、看电影等减少搔抓行为。
3.选择合适衣物: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皮肤呼吸,减少局部湿度,抑制真菌生长。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化纤衣物,如紧身牛仔裤、合成纤维内衣等。鞋子也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款式,经常更换鞋袜,保持足部干爽。
二、药物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如克霉唑、咪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适用于体癣、股癣、手足癣等浅表真菌感染。
丙烯胺类:包括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形成。对皮肤癣菌感染疗效显著。
其他:如阿莫罗芬、环吡酮胺等,作用机制多样,可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皮肤病的治疗。
2.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或累及深部组织的真菌感染,需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和功能,从而达到杀灭真菌的目的。但口服药物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药物。由于儿童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口服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必须严格遵医嘱,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等。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许多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需外用药物,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品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必要时暂停哺乳。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剂量调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防止药物蓄积中毒。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真菌感染往往更严重且难以控制。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病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联合用药。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