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痉挛
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由饮食、积气、寒冷、寄生虫毒素等引起,表现为脐周阵发性腹痛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非药物干预有腹部保暖、按摩、调整饮食等,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合理饮食、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来预防。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等,可自行缓解,缓解后玩耍如常。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面色苍白等表现。
体征:腹部检查时,可能会有腹部紧张,但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可亢进。
肠痉挛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腹痛的发作时间、频率、程度、诱因等。例如,是否在进食后不久出现腹痛,是否有受凉等情况。
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急腹症,如阑尾炎等。通过触诊腹部,了解腹部肌肉紧张度、有无包块等情况。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肠痉挛不需要特殊的辅助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等器官的形态结构。
肠痉挛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腹部保暖:对于因寒冷刺激引起的肠痉挛,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患儿。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寒冷刺激可能诱发肠痉挛,温暖的环境有助于缓解肠壁平滑肌的痉挛。
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患儿腹部,这样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肠痉挛引起的不适。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调整。
调整饮食:如果是饮食因素导致的肠痉挛,要调整患儿的饮食。比如避免让患儿进食过多冷饮、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儿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发生肠痉挛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在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时要特别小心,如腹部保暖时要确保热水袋温度合适,按摩腹部时动作要轻柔。因为婴幼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肠痉挛。
儿童:大一点的儿童发生肠痉挛时,要了解其近期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有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等情况。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预防肠痉挛的发生。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间接导致肠痉挛。
肠痉挛的预防
合理饮食: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例如,控制儿童对碳酸饮料、冰淇淋等冷饮的摄入,保证饮食的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为儿童增减衣物,尤其是在寒冷季节,要注意腹部的保暖。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避免儿童腹部直接接触冷空气,如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
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儿童的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让儿童过度疲劳。因为过度疲劳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痉挛的发生风险。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各器官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