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黄水疮是怎么引起的
幼儿黄水疮即脓疱疮,是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儿童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特性,易在儿童集体场所流行。其病因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幼儿皮肤薄嫩、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高温潮湿等环境因素,幼儿卫生习惯差,以及患有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如过敏史幼儿治疗时需告知医生避免过敏药物,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护理时家长要观察病情,保持皮肤清洁防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改善居住环境、避免接触患者、加强营养和积极治疗皮肤疾病。
一、幼儿黄水疮的定义
幼儿黄水疮,医学上称为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儿童。其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幼儿园等儿童集体生活场所流行。
二、引起幼儿黄水疮的原因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幼儿黄水疮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两种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均可致病。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当幼儿皮肤受到轻微损伤,如搔抓、蚊虫叮咬、湿疹等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时,细菌就容易侵入皮肤引发感染。
2.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较弱,且皮肤的pH值偏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发病。
3.环境因素
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在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幼儿出汗较多,如果不及时清洁皮肤,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会为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加感染的风险。此外,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也容易导致细菌传播,引发黄水疮的流行。
4.卫生习惯
幼儿卫生意识较差,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勤换衣物、共用毛巾等,容易导致细菌在幼儿之间传播。此外,幼儿喜欢玩耍,经常接触各种物品,手上容易沾染细菌,如果用手搔抓皮肤,就会将细菌带到皮肤上,增加感染的机会。
5.其他因素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免疫缺陷病等的幼儿,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黄水疮。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幼儿,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发病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过敏史的幼儿,在治疗黄水疮时,应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果幼儿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护理幼儿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幼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
四、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幼儿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2.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幼儿的玩具、衣物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3.避免幼儿与患有黄水疮的患儿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营养,保证幼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5.积极治疗幼儿的皮肤疾病,如湿疹、痱子等,避免皮肤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