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和麻疹有什么区别
幼儿急疹与麻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护理及特殊人群考虑方面存在差异。病因上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感染致6-24个月婴幼儿春秋季发病,麻疹由麻疹病毒致易感人群冬春季流行;临床表现中幼儿急疹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麻疹发热3-4天后出疹、有全身中毒症状且疹退后留色素沉着等;实验室检查里幼儿急疹血常规等有相应特点,可通过特异性抗体确诊,麻疹同理;治疗均有对症等措施,护理上有不同注意事项;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患病需关注,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加重。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易感,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一般冬春季多发。
临床表现方面
发热情况:
幼儿急疹一般是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3-5天,患儿精神状态可相对较好,部分患儿可能有轻微烦躁。
麻疹发热特点为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发热程度相对较高,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咳嗽、流涕等。
皮疹表现:
幼儿急疹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首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麻疹是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幼儿急疹急性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麻疹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特异性检查:
幼儿急疹可通过检测血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特异性抗体来确诊,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抗体阳性。
麻疹可通过检测血清中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来确诊,阳性即可确诊。
治疗与护理方面
治疗:
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仅提及药物名称),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
麻疹需要隔离治疗,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防止并发症,如高热时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同时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眼、鼻、口腔等清洁。
护理:
幼儿急疹患儿发热时要注意散热,穿着适宜,避免包裹过严。
麻疹患儿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皮肤瘙痒时要避免患儿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特殊人群考虑
婴幼儿:幼儿急疹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此阶段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病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及时采取退热等对症措施;麻疹对于6个月以下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重,需格外关注其呼吸等情况。
免疫力低下人群:对于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无论是幼儿急疹还是麻疹,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要加强护理,如幼儿急疹时更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麻疹时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