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和子宫息肉的区别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遗传、性激素相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等;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与炎症刺激、内分泌紊乱有关,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白带增多等。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筛查,MRI鉴别价值高;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两者在超声表现、MRI表现及病理特征上有差异,不同年龄女性在检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有不同特点,有相关病史者需关注自身情况并配合检查。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雌激素、孕激素等)相关,例如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增殖,从而促进肌瘤生长。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多与炎症刺激、内分泌紊乱有关,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使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雌激素水平过高也会促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与肌瘤使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以及肌瘤影响子宫收缩有关;还可能出现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于下腹摸到质硬、不规则的包块;压迫症状也是常见表现,若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更易出现月经方面的改变;绝经后女性肌瘤可能会有萎缩,但也需关注有无异常变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可能影响内分泌,间接对肌瘤产生影响,有子宫肌瘤病史的人群需更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及月经等情况的变化。
子宫息肉: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如月经间期出血、绝经后阴道流血等;也可出现白带增多,若息肉合并感染,白带可呈脓性且有异味。一般腹部包块等表现较少见,年龄方面,育龄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相对更易患子宫息肉,生活方式上,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增加子宫息肉的发病风险,有子宫息肉病史者需注意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子宫息肉超声表现为宫腔内高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可位于宫腔任何部位。不同年龄女性超声检查时的操作及观察重点可能略有不同,育龄期女性因子宫位置等因素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检查体位等,绝经后女性子宫萎缩,检查时需注意观察宫腔内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息肉有较高价值,MRI下子宫肌瘤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的结节;子宫息肉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的宫腔内病变。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子宫肌瘤病理检查可见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子宫息肉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腺体大小及形态不规则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时,需注意标本的采集等操作要规范,以保证病理结果的准确性,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要配合医生完成病理检查相关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