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冻疮
冻疮的一般处理包括保暖复温(脱离寒冷环境,将受冻部位浸泡在38-42℃温水中15-30分钟,注意特殊人群)、保持局部干燥清洁;药物治疗有外用改善循环药物(儿童严控用量)和抗感染药物(破溃感染时用,儿童避免长期大面积用);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格外保暖、谨慎用药,老年人复温温度适中、密切观察,女性冬季加强易冻部位保暖、适当按摩;预防措施有加强锻炼(不同人群选合适运动)、注意保暖(及时添衣、易冻部位保暖、避免久留寒冷环境)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保暖复温: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首先要脱离寒冷环境,尽快使受冻部位温暖起来。可以将受冻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复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反应,因为儿童皮肤娇嫩,对温度变化更敏感。
2.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复温后要保持受冻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如果局部有破损,要防止污水等污染伤口。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更加精心护理,防止尿液、粪便等污染冻疮部位,因为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引发感染。
二、药物治疗辅助
1.外用药物:可以使用维生素E软膏等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的药物。维生素E软膏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对于冻疮早期未破溃者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注意,对于儿童使用外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使用经皮肤吸收带来不良影响。
2.抗感染药物:如果冻疮部位出现破溃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但在使用时要谨慎,尤其是儿童,要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抗生素软膏,防止引起耐药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冻疮。在预防和治疗冻疮时,要格外注意保暖,如外出时要穿戴厚的手套、帽子、围巾等。治疗上尽量优先选择温和、无刺激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暖复温等,外用药物选择也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安全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相对减退,冻疮恢复可能较慢。在保暖复温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皮肤损伤。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冻疮部位破溃后更易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要密切观察冻疮部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女性:女性在寒冷环境中相对更易发生冻疮,尤其是手部、脚部等部位。在冬季要注意加强这些部位的保暖,除了常规的保暖措施外,还可以适当进行手部、脚部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在选择护肤品等辅助治疗时,要选择适合自己肤质且具有良好保湿、促进循环作用的产品。
四、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选择户外的慢跑、跳绳等运动;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通过锻炼改善血液循环,从根本上降低冻疮发生的风险。
2.注意保暖:根据不同环境温度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易受冻的部位,如手部、脚部、耳部等。儿童要注意穿戴合适厚度的保暖衣物,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老年人要选择保暖性能好且舒适的衣物,保证身体温暖。另外,在寒冷环境中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定时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