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一般治疗有卧床休息(初期严格卧床2-3周后戴腰围活动)、物理治疗(牵引可增椎间隙宽、减椎间盘压,热敷促血液循环、缓肌肉痉挛);药物治疗初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抗炎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康复锻炼有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动作,不同患者可据自身调整强度频率。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患者,卧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一般建议严格卧床2-3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床活动。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椎间盘所受的压力,缓解疼痛症状。例如,研究表明,绝对卧床休息能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约20%,有助于突出髓核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基本一致,但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关注卧床期间的肢体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年轻患者相对恢复能力强,但也需遵循卧床休息的基本时长要求。对于有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应重视卧床休息来纠正脊柱的异常力学状态。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牵引治疗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0%-20%,牵引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每天1-2次。不过,牵引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患者需谨慎使用。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牵引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调整牵引方案。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更需要结合牵引来改善脊柱力学环境。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对于缓解初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部疼痛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段患者热敷时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热敷要谨慎,避免对腹部造成不良影响。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
初期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需注意,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老年人使用时也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女性患者在服用时要考虑自身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哺乳期等可能需要调整用药。
三、康复锻炼
1.腰背肌锻炼
初期可进行适度的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3-5秒,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为一组,每天2-3组。不同年龄患者腰背肌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老年人锻炼时动作要缓慢,避免过度劳累;年轻患者可逐渐增加锻炼强度。性别方面无特殊差异,但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的患者更需要通过腰背肌锻炼来增强脊柱稳定性。
还有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坚持3-5秒后放松,连续进行20-30个为一组,每天2-3组。同样,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幅度和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