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怎么做
肩关节脱位有手牵足蹬法(适用于青壮年,操作是患者仰卧,术者手牵足蹬牵引内收内旋患肢)和悬垂法(适用于肌力弱或儿童,利用患肢自身重量牵拉复位);复位后固定,肩关节前脱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胸前屈肘90°固定3周左右,后脱位固定方式不同且时间依情况定;康复训练早期固定期握拳屈伸手指等及肩部肌肉等长收缩,后期解除固定后逐渐进行活动度训练;儿童患者复位要轻柔,密切观察血运感觉,康复训练谨慎调整;老年患者复位注意力度防骨折,固定防压疮,康复训练缓慢防骨折等,需关注整体健康状况。
一、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
(一)手牵足蹬法
1.适用情况:适用于肌肉发达、肌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
2.操作步骤: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蹬患侧腋窝,以足为支点,缓慢沿患肢纵轴方向进行持续牵引,同时逐渐内收、内旋患肢,当感到肱骨头有回纳感时,复位成功。
(二)悬垂法
1.适用情况:对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或儿童患者等情况可考虑使用。
2.操作步骤:患者坐位,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利用患肢自身重量逐渐牵拉,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肱骨头可自行复位。
二、复位后的处理
(一)固定
1.肩关节前脱位:通常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肘关节屈曲90°,一般固定3周左右。对于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等情况,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固定时间或采取其他更稳固的固定方式。
2.肩关节后脱位:固定方式与前脱位有一定差异,一般也需要将患肢保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固定,具体固定时间需根据复位后情况由医生判断。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在固定期间,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部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但要避免过度活动肩关节。
2.后期康复:固定解除后,逐渐开始肩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方向的活动,可借助滑轮、体操棒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训练过程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计划。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注意事项:儿童肩关节脱位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复位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在复位后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因为儿童的骨骼和软组织相对较为娇嫩。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和强度也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恢复情况谨慎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2.建议原因:儿童的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度的牵拉或活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且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所以操作和康复训练都需要更加精细和谨慎。
(二)老年患者
1.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复位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防止在复位过程中造成骨折等并发症。复位后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感觉和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康复训练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伴有心血管疾病等,训练过程中需监测生命体征等。
2.建议原因: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骨质疏松使骨骼强度降低,康复能力和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各个环节都要采取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措施来保障复位和康复的安全与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