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真菌感染症状有哪些
肠道真菌感染症状多样,消化系统症状有腹泻(粪便多样、频繁,影响不同人群)、腹痛(腹部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恶心呕吐(胃肠道功能紊乱时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多为低热,少数高热)、乏力(身体应激、营养吸收障碍等致活动耐力下降);还可有大便性状改变,如带黏液甚至脓血便(真菌破坏肠道黏膜致出血渗出)。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较为常见,粪便性状可多样,可为稀水样便,严重时每日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真菌病可能导致频繁的稀便,这是因为真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破坏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调节,从而引发腹泻。在儿童群体中,肠道真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体重不增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严重的腹泻还可能诱发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这是由于真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痉挛或炎症反应所致。比如,当曲霉菌等真菌侵犯肠道时,会引发肠道局部的炎症,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进而产生腹痛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而老年人可能表述相对模糊,但也会通过身体姿态等表现出腹部不适。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进而可能发生呕吐,尤其是在肠道真菌感染引起较为明显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时。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累及胃肠道时,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和排空,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对于婴幼儿来说,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需要特别关注其hydration(水分)和nutrition(营养)状况。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肠道真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发热的机制是真菌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释放致热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在儿童中,肠道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肠道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肠道真菌感染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丢失,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乏力症状。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肠道真菌感染时更容易出现乏力且恢复相对较慢。
其他表现
大便性状改变:除了腹泻外,还可能出现大便中带有黏液,甚至脓血便。当肠道真菌严重破坏肠道黏膜时,会导致黏膜出血、渗出增加,从而使大便出现黏液或脓血。比如,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真菌侵犯肠道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引起出血和炎症渗出,使得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患者,合并肠道真菌感染时,大便性状改变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仔细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