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怎么回事
骨膜炎是骨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病因有过度劳损、感染、外伤,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感染性骨膜炎的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针对病因治疗,预防要合理运动、注意安全、增强体质。
一、骨膜炎的定义
骨膜炎是骨膜的炎症性病变,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修复等起重要作用。
二、常见病因
1.过度劳损:长期、反复、过度的运动或体力劳动,如长跑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足部肌肉反复收缩,会使骨膜受到过多的牵拉和摩擦,容易引发骨膜炎。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中年人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青少年都可能因过度劳损患骨膜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相对稚嫩,过度运动更易导致骨膜损伤。
2.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骨膜引发感染性骨膜炎。例如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皮肤伤口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膜部位引起感染。不同性别在感染风险上无明显差异,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更容易发生感染性骨膜炎。
3.外伤:直接的外力撞击、扭伤等外伤可导致骨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比如运动中意外摔倒、碰撞等,儿童在活泼好动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外伤相关的骨膜炎,由于儿童骨骼周围软组织相对薄弱,外伤后骨膜更易受损。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胀痛、刺痛等。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小腿胫骨部位疼痛,运动时疼痛加剧。
肿胀:骨膜炎症可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病变部位肿胀。如果是足部骨膜炎,可能会看到足部肿胀明显。
压痛:用手按压病变部位时可感觉到明显压痛。
2.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等检查病变部位的疼痛、肿胀、压痛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骨膜是否有增厚等异常情况,但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膜、周围软组织等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膜的炎症改变。
五、治疗原则
1.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让骨膜有修复的时间。例如患有胫骨骨膜炎的患者需要减少下肢的剧烈运动。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都可适用物理治疗,但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控制温度等参数,避免烫伤等。
3.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由过度劳损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要调整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等。
六、预防措施
1.合理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要合理安排,青少年要避免过度专项化训练,老年人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2.注意安全: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外伤。儿童玩耍时家长要做好防护,减少外伤发生的几率。
3.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休息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性骨膜炎的发生风险。不同性别都应注重增强体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要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