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长小颗粒怎么回事
外阴瘙痒且长小颗粒的原因、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外阴炎、阴道炎、尖锐湿疣等)、过敏因素(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及其他因素(外阴营养不良、糖尿病、不良卫生习惯);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HPV检测、血糖检测;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病因,感染用相应抗感染药物,过敏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其他情况如外阴营养不良局部用药、糖尿病控制血糖;特殊人群中,孕妇用药需谨慎,儿童要注意外阴卫生,老年人可适当补充雌激素。
一、外阴瘙痒且长小颗粒的原因
1.感染因素
外阴炎:外阴皮肤或黏膜受细菌、真菌、滴虫等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如外阴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除瘙痒、小颗粒外,白带多呈豆腐渣样。研究显示,约75%女性一生中至少患一次外阴假丝酵母菌病。
阴道炎:不同类型阴道炎白带性状不同,刺激外阴也会致瘙痒和长小颗粒。滴虫性阴道炎白带呈黄绿色、泡沫状;细菌性阴道炎白带稀薄、有鱼腥味。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多通过性接触传播,小颗粒初期为淡红色小丘疹,后逐渐增多增大,呈菜花状、鸡冠状。
2.过敏因素
接触性皮炎:接触如卫生巾、护垫、化纤内裤、新洁尔灭等刺激物,外阴皮肤黏膜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等。
药物过敏:使用某些药物后,外阴局部发生过敏,引起瘙痒、皮疹等。
3.其他因素
外阴营养不良: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有关,外阴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干燥、皲裂,伴瘙痒和小颗粒。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糖分刺激外阴皮肤,易引发瘙痒,长期可致皮肤改变出现小颗粒。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外阴瘙痒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者。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分泌物长期刺激外阴,或过度清洁致外阴皮肤屏障受损,也可引起瘙痒和小颗粒。
二、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直接观察外阴、阴道情况,查看小颗粒形态、颜色、大小等,初步判断病因。
2.白带常规检查:检测白带中白细胞、清洁度、病原体等,明确是否有阴道炎及类型。
3.HPV检测:怀疑尖锐湿疣时,检测是否感染HPV及具体型别。
4.血糖检测:排除糖尿病引发的外阴瘙痒。
三、治疗措施
1.针对感染治疗
外阴炎: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感染用硝基咪唑类药物。
阴道炎:根据阴道炎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如抗真菌药治疗外阴假丝酵母菌病,抗滴虫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尖锐湿疣:可采用激光、冷冻、手术等物理方法去除疣体,也可外用药物。
2.针对过敏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3.其他治疗:外阴营养不良可采用局部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体内激素变化,易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用药需谨慎,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药物。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内裤。
2.儿童:儿童外阴发育不完善,雌激素水平低,易受感染。家长要注意儿童外阴卫生,避免穿开裆裤,不与成人共用浴盆、毛巾等。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除注意卫生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缓解外阴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