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由胆道系统病变致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常见引发因素有胆道结石(结石移动阻塞共同通道、引起胆道感染间接影响胰腺)、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致胰胆管梗阻、带入细菌引发胆道感染累及胰腺)、胆道狭窄与胆道肿瘤(胆道狭窄影响胆汁引流、胆道肿瘤阻塞胆道),不同人群发病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胆道结石
1.结石移动阻塞胰胆管共同通道:胆道中的结石,如胆总管结石等,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阻塞胰管与胆总管的共同通道,即Vater壶腹。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排入十二指肠,胆汁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当共同通道受阻时,胆汁可反流入胰管。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会激活胰液内的胰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胰酶,如胰蛋白酶等,这些活化的胰酶会消化胰腺组织,从而引发胰腺炎。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胆源性胰腺炎与胆总管结石有关,结石的存在使得胰胆管压力改变,是导致胰酶异常激活的重要原因。
2.结石引起胆道感染间接影响胰腺:胆道结石常伴发胆道感染,细菌及其毒素等可通过淋巴系统等途径影响胰腺。感染产生的炎症介质等会破坏胰腺的正常防御机制,促使胰腺发生炎症反应。比如,胆道感染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可刺激胰腺组织,导致胰腺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引发胰腺炎。
二、胆道蛔虫症
1.蛔虫进入胆道导致胰胆管梗阻:蛔虫可钻入胆道,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蛔虫本身或其残骸可阻塞胰胆管共同通道。蛔虫的机械性阻塞使得胰液和胆汁排出不畅,胰管内压力升高,胰酶容易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例如,蛔虫进入胆道后,可导致胰胆管的暂时性梗阻,进而诱发胰腺炎,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肠道蛔虫感染率高的地区相对多见。
2.蛔虫带入细菌引发胆道感染累及胰腺:蛔虫可携带肠道细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感染,感染扩散可波及胰腺。细菌感染产生的炎症刺激会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反应,促使胰腺炎的发生发展。
三、胆道狭窄与胆道肿瘤
1.胆道狭窄影响胆汁引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因炎症、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胆道狭窄,会使胆汁排出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排出不畅可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例如,胆道良性狭窄患者,长期存在胆汁引流障碍,胰胆管压力失衡,逐渐可导致胰腺的炎症改变。
2.胆道肿瘤阻塞胆道:胆管癌等胆道肿瘤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十二指肠,胆汁淤积在胆道内,压力升高后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的炎症反应。胆道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是胆源性胰腺炎的少见但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肿瘤的生长,胆道梗阻逐渐加重,胰腺炎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中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可能在胆道疾病的发生上有一定特点;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胆道结石等问题,增加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有胆道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胆道病变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更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若发生胆道蛔虫症等情况,更应及时处理,因为儿童的胆道系统相对脆弱,蛔虫等因素更容易导致胰胆管梗阻等严重后果;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炎症等的反应可能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其胆道病变的情况以及全身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