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有关,不同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临床表现有上腹痛、腹胀等;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预后多数可缓解但易复发,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与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绝对差异,但生活不规律、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有胆道疾病、胃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还可出现腹胀,尤其是餐后腹胀明显;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另外,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而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注意鉴别。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还能看到胆汁反流的征象,如胃腔内有黄色胆汁潴留,胃黏膜呈黄色改变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3.24小时食管pH监测:有助于了解有无胃食管反流情况,虽然主要针对食管,但对于判断胆汁反流相关的胃酸-胆汁反流综合情况有一定价值。
四、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咖啡、浓茶等,少食多餐,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有所侧重,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患者要注意食物的软硬度等。
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对于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等。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等物质的损伤;对于有胃酸分泌过多情况的患者,可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需注意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及可能存在的禁忌,比如儿童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需谨慎评估。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病情可得到控制,但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容易复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预后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相对恢复可能较好,老年患者预后与基础健康状况等相关。
2.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关键。注意饮食卫生,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可能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发疾病;对于有胃手术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