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菌性阴道炎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致多种杂菌大量繁殖引发的炎症,发病与阴道菌群失调、性生活、局部抵抗力下降等有关,有阴道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阴道灼热感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阴道菌群失调:女性的阴道内环境相对稳定,乳酸杆菌是优势菌,能保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通常在3.8-4.4之间),抑制其他病菌生长。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频繁冲洗阴道等,会破坏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导致杂菌滋生。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杀灭阴道内的乳酸杆菌,使其他杂菌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
2.性生活因素:不洁性生活或多个性伴侣等可能增加杂菌感染的风险。性生活时可能会将外界的杂菌带入阴道,破坏阴道内的菌群平衡。
3.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有利于杂菌生长繁殖;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局部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发生杂菌性阴道炎。
二、临床表现
1.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质地可呈稀薄状,颜色可能为灰白色、黄绿色等,常伴有难闻的异味,有鱼腥味较为常见。例如,部分患者会描述分泌物有明显的腥臭味。
2.外阴瘙痒:外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为轻微,仅偶尔感觉不适,而有的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瘙痒症状在月经前后、性生活后可能会加重。
3.阴道灼热感:部分患者会感到阴道有灼热感,尤其是在排尿时,尿液刺激阴道会使灼热感更加明显。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阴道黏膜情况,可见阴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等表现。
2.阴道分泌物检查: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在3.8-4.4,杂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会升高,可大于4.5。
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涂片,可发现大量杂菌,同时乳酸杆菌减少。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杂菌生长。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通过抑制杂菌生长来治疗阴道炎。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决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杂菌性阴道炎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不当用药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医生会根据妊娠期的特殊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局部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等。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合并杂菌性阴道炎时,除了治疗阴道炎外,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要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杂菌性阴道炎的复发风险。因为高血糖环境持续存在会不断为杂菌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3.婴幼儿:婴幼儿杂菌性阴道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尿布更换不及时、外阴卫生不良等有关。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幼儿外阴清洁,勤换尿布,选用透气性好的尿布材质。一旦发现婴幼儿外阴出现异常分泌物、瘙痒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避免自行用药,因为婴幼儿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