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湿疹与乳房湿疹样癌的区别
乳房湿疹与乳房湿疹样癌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有差异,哺乳期女性和中老年女性需分别注意乳房湿疹和乳房湿疹样癌相关情况,哺乳期女性乳房病变长期不愈要警惕乳房湿疹样癌,中老年女性应定期检查以防乳房湿疹样癌。乳房湿疹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表现多形性、瘙痒剧烈、易反复,病理为炎症改变无肿瘤细胞;乳房湿疹样癌常见于中老年女性,有皮肤变硬增厚等,病理有Paget细胞等恶性特征,影像学等检查也有不同,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乳房湿疹及警惕乳房湿疹样癌,中老年女性要定期检查防乳房湿疹样癌
一、临床表现差异
1.乳房湿疹: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皮疹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脱屑等多形性损害,境界清楚,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一般无明显的浸润、硬结等改变。例如,部分患者因搔抓等刺激,局部皮肤可出现肥厚、皲裂等继发改变,但整体病变范围相对局限且以炎症性表现为主。
2.乳房湿疹样癌: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单侧乳房发病多见,病变多局限于乳头及乳晕区,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脱屑、糜烂,逐渐发展可出现乳头乳晕的糜烂、溃疡,病变皮肤变硬、增厚,边界清楚,有的可触及乳房内肿块,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溢液多为血性,病变有逐渐向周围皮肤蔓延的趋势,与乳房湿疹相比,更易出现浸润、硬结等表现,且病情相对顽固,常规湿疹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二、病理特征不同
1.乳房湿疹: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表皮内海绵形成,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性改变,无肿瘤细胞浸润。
2.乳房湿疹样癌: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巢状的Paget细胞,Paget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淡染,核大且深染,可见核分裂象,真皮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可发现肿瘤细胞向深部浸润等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
三、影像学及其他检查区别
1.影像学检查:
乳房湿疹:乳腺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或仅表现为乳房皮肤及乳晕区的轻度改变,无占位性病变等异常。
乳房湿疹样癌:乳腺超声可能发现乳房内有肿块影,边界不清等;乳腺X线检查可表现为乳头乳晕区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肿块,部分患者可见钙化等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是否有浸润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及与乳房湿疹鉴别。
2.实验室检查:乳房湿疹样癌患者部分可能有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如癌胚抗原(CEA)等,但肿瘤标志物检查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而乳房湿疹一般无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改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乳房湿疹在哺乳期女性中较为常见,需注意保持乳房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等刺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缓解症状,但要注意药物对婴儿的影响;乳房湿疹样癌在哺乳期女性中也可发生,由于其可能被乳房湿疹的表现所掩盖,容易延误诊断,因此哺乳期女性若乳房病变长期不愈或有异常改变,应高度警惕乳房湿疹样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是乳房湿疹样癌的好发人群,应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及乳腺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乳房病变。若出现乳房皮肤异常改变,如长期不愈的红斑、脱屑、糜烂等,要及时就医,进行病理等检查以排除乳房湿疹样癌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