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跟胆结石有什么区别
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发病风险有差异,急性发作有右上腹剧烈疼痛等表现,慢性不典型,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影像检查,治疗依病情,轻症支持治疗加抗感染,重症或慢性必要时手术;胆结石因胆汁成分等形成,多数无症状,移动时引胆绞痛等,B超等是诊断方法,无症状定期观察,有症状通常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胆囊管梗阻多因结石嵌顿等导致,细菌可经胆道逆行、血行等途径侵入胆囊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比如中老年人群因机体功能退化等因素相对更易患胆囊炎;女性由于激素等生理因素影响,在某些特定生理期或激素水平变化时,胆囊炎发病可能相对更易受影响。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主要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患胆结石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多有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出现寒战等表现;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胆结石:大多数胆结石患者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当结石移动刺激胆囊或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绞痛,也可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同样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胆结石相关症状可能会因激素等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诊断方法
胆囊炎: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如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积液等表现,CT等检查也可辅助诊断,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其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区别。
胆结石:B超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影,能明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腹部X线平片有时也可发现部分含钙量高的结石,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对于复杂部位结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胆结石在诊断上主要依据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并无特殊差异。
四、治疗原则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一般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轻症可采取禁食、补液等支持治疗,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等;重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切除胆囊等;慢性胆囊炎可通过调整饮食等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需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胆结石:无症状胆结石一般定期观察即可;有症状的胆结石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主要依据病情等因素,无特殊性别差异相关的绝对禁忌等情况,但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胆结石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胎儿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