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区别
幼儿急疹与麻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护理及特殊人群方面有区别。病因上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引起,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发热特点幼儿急疹突发高热持续3-5天,麻疹发热渐升3-4天出疹;皮疹特点幼儿急疹热退疹出、无色素沉着脱屑,麻疹出疹有顺序、疹退后有色素沉着脱屑;实验室检查幼儿急疹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变化且可检测病毒核酸,麻疹血常规及病原学检查有其特点;治疗护理上幼儿急疹对症支持治疗,麻疹需隔离、抗病毒等;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患两病需不同护理,有基础疾病儿童患病病情变化更复杂需密切观察。
一、病因方面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冬春季多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易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见。
二、临床表现方面
发热特点
幼儿急疹: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一般情况良好,部分患儿可能有轻微烦躁、食欲减退等表现。
麻疹:发热较为明显,体温逐渐升高,一般发热3-4天出疹,发热程度相对较高,可伴有精神萎靡、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全身中毒症状。
皮疹特点
幼儿急疹: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直径2-5mm左右,压之褪色,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麻疹:出疹顺序为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幼儿急疹: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核酸。
麻疹: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出疹期白细胞总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病原学检查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抗原或核酸等。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体温过高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幼儿急疹患儿使用药物时的年龄等禁忌情况,优先选择安全的非药物降温方式),一般预后良好。
麻疹:需要隔离治疗,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注意眼、鼻、口腔的清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需要进行抗病毒等治疗,由于麻疹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等更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幼儿急疹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幼儿急疹时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麻疹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因其自身免疫力低,感染麻疹后更易出现并发症,所以要特别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居住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患儿充足休息。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幼儿急疹或麻疹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需要更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因为高热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要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