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护理
幼儿急疹护理包括发热护理、皮肤护理、休息与环境护理、病情观察与特殊情况处理。发热时监测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超38.5℃遵医嘱,保证充足水分;皮肤护理要清洁干燥、穿舒适衣物;保证充足休息、通风;密切观察病情,特殊体质患儿更需谨慎护理。
一、发热护理
1.监测体温:幼儿急疹常伴有发热,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解开患儿衣物,利于散热;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可帮助散热。若体温超过38.5℃,且患儿出现不适,可遵医嘱使用适宜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对于婴幼儿,物理降温是更安全的首选,因为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药物退热可能带来更多风险。
2.保证充足水分:发热会使患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要多给患儿喂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下降。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增加喂养次数,因为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能满足患儿在发热期间的需求;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按照奶粉说明书适当调整冲调比例,保证水分摄入。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患儿出疹期间,皮肤会有皮疹出现,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给患儿轻柔洗澡,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37℃-38℃为宜,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尤其是皮疹部位,防止摩擦加重皮疹。对于较大的幼儿,要告知其不要用手搔抓皮疹,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穿着舒适衣物:给患儿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类等易引起皮肤过敏的衣物。棉质衣物透气性好,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要经常更换患儿的衣物,保持衣物清洁,若患儿出汗,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爽,利于皮疹恢复。
三、休息与环境护理
1.保证充足休息:患病期间,患儿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室内光线柔和,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在50%-60%。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但要注意经常为患儿更换体位,防止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较小的婴儿,家长要多陪伴在身边,给予安抚,让患儿有安全感,利于休息。
2.环境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20-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让患儿直接吹冷风。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病菌的浓度,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的康复环境。在通风时,可将患儿转移到室内其他温暖的区域,避免受凉。
四、病情观察与特殊情况处理
1.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皮疹变化、体温波动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皮疹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例如,若患儿皮疹除了出疹外,还出现水疱、化脓等情况,可能是继发感染,需要立即处理。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更要加强观察,因为幼儿急疹可能会对这类患儿的身体状况产生更大影响。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体质的患儿,在护理时要更加谨慎。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发热时物理降温要更加温和,避免体温过低;低体重儿皮肤更娇嫩,皮肤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同时,要密切关注这类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