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是什么
急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病因有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创伤、增强体质预防。
一、定义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因
1.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是常见的发病部位,因为儿童此处的血管呈袢状,血流缓慢,细菌易停留繁殖。例如,皮肤或黏膜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可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骨骼引发感染。
2.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后,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或医疗器械操作等导致的创伤性骨骼感染。
3.蔓延性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可蔓延至指骨引起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毒血症状。
2.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患区出现持续性剧痛,患肢不敢活动,因炎症刺激骨膜及周围组织。
红肿热:病变部位迅速出现红肿,皮温升高,有压痛。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患肢活动受限。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核左移现象。
血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对明确病因和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
2.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发病后2周左右才可发现骨质破坏等改变。
CT:能更早发现骨皮质的破坏、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有帮助。
MRI:对软组织炎症和骨髓内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可早期发现骨髓炎的信号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2.手术治疗
引流:如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软组织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感染扩散。
病灶清除: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行病灶清除术,去除感染的坏死组织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骨髓炎多为血源性感染,由于儿童骨骼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骨骼生长活跃,感染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同时,抗生素的使用需考虑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有禁忌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急性骨髓炎的治疗中要注意加强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急性骨髓炎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抗生素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七、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皮肤的破损、感染等情况,如疖、痈等要及时治疗,防止细菌入血引起血源性骨髓炎。
2.避免创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开放性骨折等创伤,若发生创伤要及时正确处理,防止伤口感染累及骨骼。
3.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