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通过多种中医疗法治疗,中药内服分证型用药,针灸体针选局部与远端穴位、艾灸选相关穴位,推拿按摩注意手法力度及适用人群,中药外治有熏洗和贴敷,各疗法需注意不同人群及相关禁忌。
一、中药内服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药内服需根据不同证型用药。例如寒湿痹阻证,可选用乌头汤加减,该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中的制川乌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能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湿热痹阻证可选用宣痹汤,方中防己、杏仁、滑石等药有清热利湿、宣通经络之功,研究显示其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的红肿热痛;肝肾亏虚兼夹痹阻证可选用独活寄生汤,该方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其药物成分能调节机体免疫,减轻免疫炎症对关节的损伤。
二、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的方法。局部穴位如阿是穴(疼痛肿胀的关节局部)、梁丘、血海等,远端穴位可选合谷、太冲等。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减轻炎症介质释放,从而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灸操作时需根据其体质、耐受程度适当调整针刺深度和强度;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需注意针刺穴位的选择,避免选用过于通经活血的穴位;有基础疾病或病史的患者,如心脏疾病患者,要谨慎选择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穴位针刺。
2.艾灸: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等方法。选取关节局部穴位及肾俞、命门等补肾阳的穴位。艾灸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作用,能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阳气不足、寒湿凝滞的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艾灸需格外谨慎,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密切关注局部皮肤情况,防止过热造成损伤;有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艾灸。
三、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可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在关节周围及相关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操作,能起到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松解粘连、减轻关节僵硬的作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轻柔的推拿按摩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在操作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关节活动度等调整手法力度。急性炎症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时,推拿按摩力度宜轻;慢性期可适当加大力度。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因为其关节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老年患者若有关节退行性变等基础情况,推拿按摩时要避免过度刺激加重关节损伤;有皮肤破损、骨折等情况的患者严禁进行推拿按摩。
四、中药外治
1.中药熏洗: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如乳香、没药、木瓜、伸筋草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将药物煎水后,利用药物蒸汽熏蒸关节,再进行浸泡。中药熏洗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熏洗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患者,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感觉迟钝的患者;皮肤有破损的患者不宜进行熏洗。
2.中药贴敷:可选用一些中药膏剂贴敷于关节局部穴位。如风湿止痛膏等,通过药物经皮吸收,发挥通络止痛的作用。贴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过敏等情况应及时取下。儿童患者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且要选择合适的贴敷部位;孕妇等特殊人群贴敷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成分的贴敷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