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突发高热持续3-5天,热退疹出,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辅助检查有血常规可见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相关病毒抗原或核酸;需与风疹、麻疹、猩红热鉴别;婴幼儿不明原因高热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发热时注意护理,高热不退等异常需及时就医。
一、临床表现
1.发热特点:幼儿急疹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持续3~5天,发热期间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能仅有轻度烦躁不安。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90%的幼儿急疹患儿首发症状为高热,体温波动于39℃至40.5℃之间,且发热过程中多数患儿精神状态尚可,饮食、玩耍等活动受影响相对较小。
2.出疹表现: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重要特征。当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退,随之皮肤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首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一般1~2天内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和脱屑。临床观察发现,皮疹出齐后患儿不适症状多明显缓解,精神状态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在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有时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研究显示,幼儿急疹患儿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淋巴细胞百分比常超过60%,部分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可占淋巴细胞的10%以上。
2.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血清学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病毒抗原或核酸,如检测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特异性抗体或核酸。其中,血清学检测中,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早期快速诊断。
三、鉴别诊断
1.风疹:风疹患儿发热一般较低,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形态为斑丘疹,自面部开始向全身蔓延,疹间有正常皮肤,常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且可分离出风疹病毒。
2.麻疹:麻疹有典型的前驱期表现,如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Koplik斑(麻疹黏膜斑)等,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为先自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早期血清中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抗体。
3.猩红热:猩红热患儿发热1~2天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特征性表现,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温馨提示
对于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由于幼儿急疹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当患儿发热时,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患儿衣物,以利于散热,但要避免受凉。若患儿体温较高,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防止引起不良反应。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鼓励患儿多喝温水,以防脱水。如果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