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怎么区别
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发病年龄、人群特点、临床表现、病程及预后、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小儿哮喘多在婴幼儿期起病、有家族过敏史等,有反复发作等特点,需长期管理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1-3岁婴幼儿、多由呼吸道感染诱发,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可发展为哮喘,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等,家长需关注儿童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并留意相关诱发因素。
一、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
小儿哮喘:多在婴幼儿期起病,有较明显的家族过敏史,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相关疾病,儿童自身也可能有其他过敏表现,如湿疹等,发病年龄通常在3岁左右逐渐明显,且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变化趋势,部分儿童到青春期可缓解,但也有持续至成人期的情况。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往往有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如病毒感染等,并没有明显的家族过敏史倾向性,相对来说过敏相关表现不突出。
二、临床表现特点
小儿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喘息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等因素时容易诱发。
喘息性支气管炎: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喘息,一般为轻至中度喘息,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喘息随炎症控制而缓解,大部分患儿在感染控制后喘息等症状可消失,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在以后反复发生喘息,有发展为哮喘的可能。
三、病程及预后特点
小儿哮喘: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若规范治疗,部分儿童可临床控制,但易反复发作,其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规范治疗以及是否脱离过敏原等因素密切相关。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功能逐渐完善,喘息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但有少部分患儿可能会转变为支气管哮喘。
四、辅助检查特点
小儿哮喘:
肺功能检查:在发作期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呼气流量(PEF)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提示气道高反应性。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发现患儿对某种过敏原过敏,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进行针对性预防。
喘息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胸部X线:一般无明显异常,部分患儿可见肺纹理增粗。
五、治疗原则差异
小儿哮喘:治疗主要是长期抗炎,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控制气道炎症,同时按需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还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需要长期随访管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控制感染,对症治疗喘息,如使用祛痰药物等,一般不需要长期抗炎等特殊治疗,但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哮喘。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鉴别,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表现及病程变化,一旦发现儿童有喘息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在照顾儿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让儿童接触过敏原等可能诱发喘息的因素,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儿童更要格外留意其呼吸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