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通过膀胱壁肌层薄弱区向外膨出的囊性病变,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诊断方法有超声、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等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无症状或轻症可随访观察,有明显症状等情况需手术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先天性膀胱肌层局限性发育不良,可导致膀胱黏膜向外突出形成憩室,多见于儿童,常为多发憩室,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壁肌层发育异常有关,部分患儿可能合并其他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如尿道瓣膜等,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进而促进憩室形成。
2.后天性因素:多见于成年人,多因下尿路梗阻引起,如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挛缩等,使得膀胱内压力增高,膀胱黏膜逐渐经膀胱壁肌层的薄弱部位突出形成憩室。长期的尿路梗阻还会导致膀胱壁代偿性增厚,后续可能出现肌纤维退变、膀胱容量增大等改变。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较小的、无并发症的膀胱憩室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型
排尿异常:可出现排尿困难,这是因为憩室可能会储存尿液,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少,或者憩室出口梗阻等情况,使得尿液排出不畅。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排尿延迟、尿线变细等;成年人则可能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加重等表现。
尿路感染相关症状:由于憩室内尿液容易潴留,细菌易于滋生,从而引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儿童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相对更易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等;成年人也可能因反复尿路感染出现乏力等不适。
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可能与憩室黏膜摩擦、溃疡形成等有关,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发生,但具体机制还需结合个体情况进一步分析。
腹部包块:较大的膀胱憩室有时可在下腹触及包块,尤其是当憩室充盈尿液时,触诊可发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膀胱憩室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膀胱壁向外突出的无回声区,了解憩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但对于较小或位置特殊的憩室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简便、无辐射,可作为首选的初步筛查手段;成年人也可通过超声初步评估膀胱憩室情况。
静脉尿路造影:能显示憩室的形态、位置以及与输尿管、肾盂等的关系,还可了解双肾功能情况。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泌尿系统的显影情况,对于诊断膀胱憩室有重要价值,尤其能明确是否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畸形或梗阻情况。
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憩室的开口、位置以及膀胱内的情况,如有无合并其他病变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儿童进行膀胱镜检查需谨慎,要充分评估其必要性和操作风险;成年人在符合检查指征时可进行。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无并发症的膀胱憩室患者。需定期随访观察,注意保持尿路通畅,避免感染,如存在下尿路梗阻因素,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缓解梗阻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憩室的变化以及是否影响生长发育等;成年人则需定期复查超声、尿常规等相关检查。
2.手术治疗:当膀胱憩室合并明显症状,如反复尿路感染、严重排尿困难、憩室较大有破裂风险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膀胱憩室悬吊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憩室特点等综合判断。儿童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泌尿系统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成年人手术则要根据其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等进行个体化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