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是什么
慢性骨髓炎是细菌感染引发的骨骼慢性炎症疾病,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致细菌残留使病情迁延,病因有细菌感染及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局部表现为长期不愈合窦道、流脓、皮肤改变、疼痛肿胀等,全身可有低热等,诊断靠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炎症指标)检查,治疗分手术(病灶清除、骨移植)和抗生素,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老人要控基础病和营养,女性要注意生理影响,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基础病。
慢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通常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残留的细菌在骨骼内持续存在,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一、病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通过血液传播、直接蔓延等方式到达骨骼引发感染。例如,皮肤软组织感染处的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在适宜的环境下定植并繁殖。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急性骨髓炎若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如抗生素使用不恰当、手术清创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病情转为慢性。
二、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患病部位可能出现长期不愈合的窦道,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局部皮肤可能有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还可能伴有局部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例如,患者患病的肢体可能因疼痛而无法正常活动。
全身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低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全身情况相对稳定。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质破坏、增生,可见死骨形成等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在病变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判断骨髓炎的范围和程度较为敏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常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活动情况。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通过手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感染的软组织等,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例如,彻底清除病灶可以去除细菌滋生的环境,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骨移植术:对于骨质缺损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骨移植来修复骨骼缺损,促进愈合。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持续应用一段时间,以杀灭残留的细菌,但需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慢性骨髓炎时,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不仅要考虑感染的控制,还要注意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影响骨骺等生长结构。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慢性骨髓炎治疗的难度。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良好的营养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女性:女性在慢性骨髓炎治疗期间,要注意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功能的可能影响,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休息和营养补充,以促进身体恢复。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使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为骨髓炎的治疗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