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睾丸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附睾丸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尿液反流、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如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经尿道逆行或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等感染)和病毒(如腮腺炎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引发);尿液反流有解剖因素(如尿道梗阻致压力增高引发)和医源性因素(如尿道器械检查或手术操作不当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包括自身免疫性因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附睾组织)和免疫抑制状态(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致抵御能力下降易感染)。
1.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于急性附睾丸炎的细菌感染。例如,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如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细菌从尿道口侵入,沿尿道上行至附睾引发感染。有研究表明,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等操作会增加细菌逆行感染附睾的风险,这与患者的生活方式中是否有此类侵入性操作有关。
性传播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也是导致急性附睾丸炎的重要原因。在有不洁性行为的人群中,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概率增加。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多引起单侧附睾的炎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生育等功能,这与患者的性别及性生活情况相关,男性若有不安全的性行为方式,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2.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腮腺炎病毒是较为常见的引起急性附睾丸炎的病毒,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患流行性腮腺炎后,腮腺炎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附睾,引发附睾的炎症反应。有数据显示,约20%-30%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会合并急性附睾丸炎,尤其在青春期后的男性中更易发生,这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儿童时期患腮腺炎后发生附睾丸炎的概率相对较低,而青春期后概率明显升高。
尿液反流
1.解剖因素导致反流:男性的尿道较长且有一定的生理弯曲,同时精阜等结构使得尿液在排尿后可能有少量残留。当存在尿道梗阻等情况时,如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会导致尿道内压力增高,从而容易引发尿液反流至附睾。例如,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由于前列腺组织增生压迫尿道,使尿道阻力增加,尿液反流进入附睾的可能性增大,这与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情况有关,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升高,进而增加了尿液反流引发急性附睾丸炎的风险。
2.医源性因素引发反流:在一些尿道器械检查或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尿液反流进入附睾。如膀胱镜检查时,操作不当可能使尿液逆流至附睾,引发炎症反应,这与医疗操作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患者的个体解剖差异等因素相关,若医疗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增加尿液反流导致急性附睾丸炎的发生概率。
免疫系统异常
1.自身免疫性因素: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将附睾组织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的附睾丸炎。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容易出现这种针对附睾组织的免疫损伤。这类患者的病史中往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情况,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急性附睾丸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这与患者的自身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病史密切相关。
2.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和自身免疫调节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附睾的感染。例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急性附睾丸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器官移植)和用药情况(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相关,免疫抑制状态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或发生自身免疫相关的附睾炎症。



